logo

灾后救护无国界:天津志愿者爱洒尼泊尔

发布时间:2015/6/3 分类:媒体关注 来源:北方网

 天津北方网讯:尼泊尔地震发生后,中国多个民间组织参与到救援中。从5月2日起,中华慈善总会长期照护专委会分五个梯队,派45人前往尼泊尔震区进行了长达一个月的伤员救治工作。在余震不断、食物短缺、水土不服、医疗条件艰苦等种种恶劣的环境中,志愿者们用专业的医疗照护服务赢得了尼泊尔当地居民的一致赞誉,期间服务因灾致伤病员5000人次。日前,救护工作已基本完成,天津9名志愿者于6月2日全部回国。

  据了解,中华慈善总会长期照护专委会是从2008年汶川地震后,由天津鹤童老年公益基金会发起的长期照护全国联盟。作为一支专业的灾后伤员照护组织,该团队曾参与过汶川、玉树、鲁甸、雅安等地震救护工作,此次尼泊尔之行是中国民间组织的首次跨国界救援照护行动。

中国志愿者和英国医生一起为伤员进行全身消毒

  爱暖尼泊尔 在灾区打上中国烙印

  5月2日,在尼泊尔地震后一周,中华慈善总会长期照护专委会的两名天津队员韩淑燕、朱慧作为先遣队员来到加德满都了解地震情况、联系救助医院。“刚来到这里,我们感觉当地人对中国是陌生的。来到加德满都后,我们先后联系了四家医院,尽管见到了医院的高层,并跟他们介绍了我们队员曾参与过多次震后救护、自带医疗工具、有专业的照护服务经验……他们的反映一概是拒绝、不接受。直到我们来到第五家医院——尼泊尔脊髓康复中心。”鹤童老年公益基金会副秘书长韩淑燕说,这件事给他们的触动很大,因此志愿者们更想通过自己的行动让尼泊尔人去了解一个充满大爱的中国。

志愿者照顾生活不能自理的小女孩

  来到脊髓康复中心的病人都是重伤甚至是瘫痪,生活无法自理。其中,一个22岁的小伙子在地震发生后,从二楼跳下逃生的时候摔伤,下半身失去了知觉,做完紧急医治后转院到脊髓康复中心。“接到这个病人的时候,他由于下半身没有知觉,无法翻身,已经长了大片大片的压疮,我们的队员对他的伤口、压疮进行了处理,然后开始定期为他做康复训练,两周后,他的腿已经渐渐有了知觉。为了帮助他更好地恢复,队员还把康复训练的按摩手法教给他的家人。”本次尼泊尔救护行动负责人王林生说,这个小伙子见到他的时候,指着自己的腿用不太流利的英语说“China good!”知道中国医疗水平后,这个小伙子后来办理了出院,来到中国的医院进行治疗。

志愿者开展照护服务

  在尼泊尔将近一个月的时间,尼泊尔当地人和中国的救护志愿者建立了很深的感情。“当地人有个习俗,不希望别人摸他们的头发,都是自己动手洗头发。受伤后,他们仍然不愿让别人帮忙。后来,在我们的专业照护下,他们渐渐喜欢上我们,愿意让志愿者帮他们洗头、洗澡,最后甚至排着队让我们理发。当地人英语不太熟练,志愿者的英语也有限,所以最开始的时候交流有很大的困难,慢慢的我们把一些英语好的家属们也发展成志愿者,帮我们做翻译。”王林生说,将近一个月的相处,让当地人信任、依赖中国的志愿者,直到6月1日将要离开时,尼泊尔脊髓康复中心院长一再挽留,并希望他们能再来并给尼泊尔带来先进的医疗技能。

  灾后救护画上逗号 继续发扬白求恩国际救援精神

为重伤病人洗头

  救护期间,志愿者们住在广场的帐篷里,每天都经历余震,以方便面为主食,因水土不服而浑身起疙瘩、拉肚子……但是这一个月的时间,不仅让尼泊尔人了解了真实的中国,还使中华慈善总会长期照护专委会的志愿者们得到了整体的磨练提升。

  “我们这些志愿者们虽然都是专业照护人员,但因为第一次参与国际救援,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比如装备、救护设施等等,队员也大多是临时组建的。尼泊尔人对中国的陌生程度让我们深感责任重大,未来我们将在服装上印上中国国旗,近期也将开会研究成立专门的救护队伍,平时加强专业技能、野外生存技能等培训,让中国的民间救护组织走出去,让国际的民间社会也了解一个大爱的中国。”中华慈善总会长期照护专委会、鹤童老年基金会公益基金会会长方嘉珂告诉记者,原来白求恩来到中国救治了很多中国的伤病员,现在中国已经崛起,理应发挥大国风范、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帮助其他国家。(北方网新媒体记者董立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