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ACT

关于鹤童

方嘉珂接受天津新闻广播《老爸老妈》节目专访

  2025年4月6日,天津鹤童老年福利协会常务副理事长方嘉珂受邀做客天津新闻广播《老爸老妈》栏目并接受专访。他在节目中分享了自己投身养老行业的初衷和创办鹤童的经历,并对养老护理员培训、养老机构运营、养老行业的现状与发展等问题发表了独到的见解。三十年来,方嘉珂对于养老行业的热情从未减退。作为深耕中国养老事业的先行者与探索者,他用实际行动诠释着那份责任与担当,成为行业发展的标杆与榜样,也激励着更多的人投身于养老服务事业。

 

未标题-1.jpg

 

  方嘉珂

  方嘉珂,1955年出生于天津,研究生学历,医学教授,中共党员。中华慈善总会荣誉副会长、中国社会福利协会创会副会长、中华慈善总会长期照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天津鹤童老年福利协会常务副理事长、党支部书记。第一版《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标准》和第一个《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资格培训大纲》的执笔人,以及第一部《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的主编。

 

  方嘉珂曾当过知青,1978 年考入天津中医药大学,毕业后留校工作,先后担任校团委书记等职务。1995 年,方嘉珂联合一批热心社会公益的老同志、老专家和学者,建立了第一家民办老年公寓——鹤童老年公寓。同年,鹤童老年公寓与天津市慈善协会联合开办了天津市老人护理院,后更名为“天津鹤童老人院”。这是当时天津第一家民办养老院。

 

  在创办鹤童的过程中,方嘉珂师从我国人口学著名学者李建民教授,学习人口经济学知识,研究人口老龄化问题,并多次赴德国、奥地利、日本、美国等学习。他还率先成立了老人护理职业培训学校,编写相关教程,培养专业养老护理人员。通过创办非营利性养老机构,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养老服务模式。

 

  天津新闻广播《老爸老妈》节目对方嘉珂进行专场访谈,让更多的人走近了他的银发守护之路。

 

以下为访谈原文内容摘要

 

主持人:当年作为天津中医药大学校团委书记的您,为什么放弃了这样一份优渥稳定的工作,毅然决然地投身养老行业?毕竟在那个年代,可能很多人对养老行业还是相对比较陌生的,甚至不知道它真正的意义和价值所在,您是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一个选择呢?

 

方嘉珂:这就要追溯到1992年,在当时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党和政府鼓励年轻人下海创业,另一方面是出国热的社会现象,我当时也是源于这个原因想出国,在当年作为一个30多岁的年轻人,也希望在专业领域有更大突破,因此毅然放弃了优厚的大学教师的工作,选择去往美丽的奥地利。在奥地利,我逐渐意识到西方医学体系成熟,中医传播空间有限。通过诊所实践与养老院走访,我直观感受到西方国家老龄化社会的养老服务模式,这让我开始更多地思考中国养老行业的未来。而后带着梦想回国的我,结合海外观察与中国养老实际情况,开始萌生创业做护理尤其是老人护理的想法。此时巧遇到了天津市护理学会会长、国际第37届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王桂英先生,称其先生是因为她终身未嫁。前不久的4月1号,我们到蓟州的“奉献碑”,祭奠了她老人家,她在生命的最后把自己的遗体捐献给了医学事业。当年我在与她交流创业想法后,得到已过七旬且精神饱满的她的鼎力支持。同时我还走访了天津一些老同志,比如新闻口的石坚同志,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另外市民政局也同样给予了我们大力的肯定和支持,并在当时授予我们社区服务单位这样的称号,如今已过去30多年了,那块牌子依然还在。可以说鹤童就这样开场了。

 

主持人:在当时那样的一个年代,很多人其实并未意识到再过20-30年后中国会进入老龄化社会。而您在当时就超前看到老龄化社会在满足人民生活需求方面会迸发出诸多需求,所以选择步入银发经济和老年事业领域。我觉得以您当时30多岁的年轻人的心态,其实您确实是做了一个非常大的创新之举,但可能其实看来是不是也算是一个很大的冒险之举?

 

方嘉珂:应该说自己当时没想太多,未过多算经济账。我以为鹤童之所以能走到今天,不可忘却的是党和政府的各级很有远见的一些领导人的支持。在鹤童刚开业时,恰逢天津市慈善协会成立,在那个年代都一起出现了很多事情,慈善协会当时的陆焕生会长及几位民政局老同志与鹤童联手并给予了我们很大的肯定。同时,中华慈善总会在当时也成立了,当时的国家民政部部长、中华慈善总会首任会长崔乃夫同志听闻在天津有我这么一个年轻小伙子做了这样一件事,直接驱车前来了解情况。崔部长等领导在了解了我们创建的全过程和初衷后,给予了我很大的信心。他当时铿锵有力的讲,鹤童是未来中国需要的体制建制机构,并表示中华慈善总会会帮助像鹤童这样的非营利公益性组织,这如同给鹤童吃了“定神丸”,使我们可以轻装上阵的开场。鹤童能走到现在,真的是要特别感念这些发现鹤童的贵人们,给予我们的诸多支持和肯定。

 

主持人:现在回想起来,创办于1995年的鹤童老年公寓,当时不仅是我们天津,应该说放眼全国也是走在前列,是首家民办非营利性的养老机构是吗?

 

方嘉珂:“非营利”的概念登上历史舞台应该说是以鹤童为起点,时间段拉到1997年。当时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南开大学、香港大学等一批社会学者,从国际视角对鹤童运营模式、产权所有及未来追求进行定性为了非营利组织。“ying”字在汉字中有多个选择,最终定位为“营业”的“营” 。“非营利”从国外概念转为汉语表述时,专家们最终确定为“非营利机构”。同时当时围绕鹤童非营利组织定性出版了《非营利机构发展之路——鹤童老人院个案评估》一书,由新华社发行,当年在新华书店售卖 。

 

主持人:您开创了太多的先河,但作为一家民办的养老院,您当时有没有想过这样的机构能不能够得到社会、养老领域、老人、老人的家属的一种接纳。刚才您提到了模式这两个字我特别的感兴趣,您在设计它之初,有没有想过如何去创新?和传统的养老模式、和公办的养老机构又有什么不同?鹤童的亮点是什么?

 

方嘉珂:您问的这个问题很关键。也让我联想到我当初出国前安置我的老父亲到公办养老机构的往事,父亲当时接受不了公办养老机构的作息时间等。恰恰带着这种话题,我要感谢这种改革开放的环境,让我有幸了解了欧洲的很多养老机构,回国后有了创办养老机构的信心。尽管如此,我也跟很多人讲,还是那句话“哪儿好也不如家好”。我觉得一定要保持定力,不要将养老机构做成很商业的那种事情。

 

  鹤童在创立之初,与众多护理专家携手,专注于老年护理领域,我们最初叫“鹤童老年公寓”。随着实践的深入,我们发现社会对养老服务的需求并非仅限于健康自理老人的生活娱乐,而是更加迫切地需要针对失能、重度失能以及认知障碍老人的专业照护。因此,鹤童将服务对象精准定位为这一特殊群体,为他们提供针对性的精准服务,有效缓解了家庭照护的压力。后来我们也认识到鹤童的服务一定要定位在失能、不能自理、需要帮助和照顾的老人,直至生命关怀阶段(安宁疗护、临终关怀),这应是鹤童的主打服务阶段,通过专业的医疗护理和心理支持,帮助老人安详、有尊严地度过生命的最后时光。

 

  作家冯骥才的老母亲(106岁)在鹤童故去后,冯老给鹤童题了“天堂入口”四个字,他能给出这样的定位和评价,我以为这不仅是对鹤童在生命临终关怀阶段给予老人服务和照顾的认可,也是对其我们整体服务理念和专业水平的肯定,我想这也应该说也是至高无上的一种表达。

 

主持人:近年来,养老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且形式多样,为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方式提供了更多选择,但照护仍是养老产业的核心需求。如何妥善安排、安顿、安置、照顾好这些老人成为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鹤童在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是不是一直牢牢地抓住了护理服务,尤其刚才您提到的一个特定的这样的人群的护理服务来一直深耕,是这样的一个思路吗?

 

方嘉珂:是的。鹤童在发展的过程中,最终坚定了我们服务的范畴,始终聚焦于特定人群的护理服务,并坚持深耕这一领域。从国际视角看,活力老人较少选择机构养老,他们更倾向于独立生活或接受社区化的日间服务。即便失能,只要意识清醒,仍主张在家养老,认为“家好不如家好”。荷兰很多很有名的养老机构,都是专为认知障碍老人打造和准备的。像荷兰的生命公寓就是一个典型案例,它由医生创办,专注于为认知障碍者提供服务。另外像奥地利、包括加拿大等很多国外养老机构的创办人也都是医生。我建议医生也可以在国内尝试进入此领域,可以为更多的老年群体提供专业化的帮助。随着社会老龄化进程的加速,尤其像天津这样的高龄化城市,80岁现在是平均年龄寿命,但是80岁以上每3-4个老人就有一位是认知障碍患者,认知障碍患者的比例在显著增加。而这类人群在家庭中难以得到妥善照顾,因此需要更多专业化的认知障碍机构提供服务。

 

主持人:未来老龄化社会的严重性可能远超我们当前的想象,尤其是在养老资源匹配方面的诸多挑战。而您在多年前就可能已经开始意识到这些问题,如果说养老事业是一片蓝海的话,护理人员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环。您觉得这么多年来鹤童的护理人员数量够了吗?达到您理想的数量了吗?

 

方嘉珂:总体而言,我们在护理人员队伍建设上,始终在不断追求、持续招聘、系统培训的动态发展进程中稳步前行。其实党和政府很早就前瞻性地发现,未来养老事业发展的重要环节就是人的问题,也就是“谁来照护老年人”这一问题。我本人也有幸参与了我国第一部《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标准》的编写,也让我能够有机会把在国外的所见融入其中,借鉴了很多国外的行业先进经验,比如纸尿裤的规范使用等,但在职业命名上仍存在遗憾。而如今随着长护险的政策的出台和不断推进,又衍生出了“长期照护师”等更易于被接受和认可的职业名称定义,也一定程度有助于吸引更多的人才加入这一领域。

 

  对于如何应对护理人员短缺这样的问题,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鹤童多年来的经验和做法。首先鹤童坚持护理人员8小时工作制,鹤童最早一批护理从业人员多为下岗工人,他们通过培训和实践,逐渐成为了养老护理的骨干力量。如今,许多护理人员已经到了退休年龄,但仍然选择继续工作,因为他们觉得这份工作既有意义又有乐趣,我们也把他们当做真正的职业人看待。相比之下,这跟全国普遍存在的24小时或12小时轮班制度,在本质上还是有很大区别的,所以针对您刚刚提出的问题,我们感觉这还是很好的效果。

 

  包括我们的服务对象,尤其是失能老人群体,社会普遍存在的一对一的保姆服务方式,很多家属反馈家里的老人换了很多保姆,究其原因是因为老年人不但有生活上的依赖,同时还有心理寄托,单一的服务模式很多时候不能完全满足老人的全面需求。而鹤童非常注重为老年人提供多样化的服务团队,除了护理员,还有包括医生、护士、社工、康复师、院长、文员等工作人员,每天都会轮换配合为老人提供全方面的照护,这种服务模式让老年人每天可以见到多位专业人员,大大提高了老年人的生活体验和质量。在这里我也希望透过咱们的节目,跟同业们再做一次启发,这些都是我亲自在海外认识到的。

 

主持人:做了这么多年的这样一份事业,方书记如今依然还是在全身心地投入到养老事业的再发展、再起步、再创新的这样的一个研究的工作当中,您现在每天主要都在忙什么?

 

方嘉珂:在一点点的退。我觉得应该更多的交给年轻人和下一代,也寄希望于鹤童能够一直秉持它最初办院的宗旨,这个宗旨也是移接了南开创始人张伯苓的家训,叫“私立非私有,留德不留财”。南开中学昨天刚举行了海棠节活动,现场也是沸沸扬扬,我本人也是南开中学毕业的,因此我也引以为荣。另外,鹤童在过去30年里得到了19位先贤的鼎力帮助,为此我们也特意创作了一幅大油画对他们以表敬意,纪念他们对于公益的追求得到了践行,在鹤童得到了这种践行。

 

主持人:通过您今天的介绍,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老年朋友以及家属都在关注鹤童的发展和现状。鹤童现在在我们天津总共有多少家机构?方嘉珂:鹤童目前在天津有6座机构,在北京、四川也有很多机构。并且在全国还有很多地方是采用的鹤童模式,在全国一共应该有2000多家,也寄希望于能够星火燎原,让更多的老人、特别是咱们天津老人享受幸福美满、健康快乐的晚年生活。

 

扫码咨询

扫码咨询